Jamie 專欄 #093|商業空間與藝術結合的新興輪廓與價值

 

空間/ 懷特設計

 
 

前兩週我去了一趟東京。這次住的其中一間旅店東京KAIKA,從入口處到接待櫃檯、行進動線周遭,皆有些不同藝術品的擺設。整體陳列方式,一點也不讓人感到刻意,店家完好地把藝術品展覽收藏與空間融合在一塊,塑造迷人的氛圍來吸引訪客注視。當你開始近距離觀看,才會發現原來到處都有藝術家作品的存在,有些放在架子上,有些吊掛在牆面,引導人們慢慢去發掘,享受探索的趣味。而且這些展品除了展示,同時也能販賣,也因此啟發了我這回專欄想跟大家分享這份觀察。


增強品牌文化力,豐富消費者體驗


現代許多商家,經營方式趨向於多元化的結合,除了主要業務,還會有其他附加的元素,企圖從大眾生活的各種面相切入,塑造觸動五感的豐富體驗。像是有些家具店不只販賣傢俱,也集結咖啡廳的服務,讓消費者能邊享用下午茶,邊欣賞和體驗商品,在提升客戶與商品間的互動之餘,增強對商品的想像和使用可能。

 
 
 
 

複合式的營運模式,在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歡迎,於是藝術的引入,不僅為商業空間挹注獨特的視覺風貌,亦可以增添深度的文化價值。有些空間會加入藝術品展示,把它們巧妙地融入到環境之中,而一些店家還會定期舉辦藝術家分享講座、實作體驗課程 ...... 這些都是相當吸引人的企劃。


藝術和商業的結合不只增加空間的附加價值,更能提升消費者體驗。

 
 
 
 

以往我們可能會覺得藝術品與大眾日常生活有段距離,但事實上,更多的藝術品,現在正席捲一股以親民的方式呈現的潮流,出沒在無論是飯店、餐廳、建築物大廳等公共和商業場域。


以這回去的東京KAIKA為例,店家把自己作為當代藝術的基地,每個區域都可能成為藝術的展現平台,將藝術滲透到了生活足跡的每一角落。住客在不同樓層都能探見各種藝術品的蹤影,我變成除了會到自己房間那層樓,同時也會想去其他樓層看看究竟在展覽什麼東西,彷如在旅店內部展開藝術探險,讓整個旅程變得更有趣,充滿沈浸式的體驗。

 
 
 
 

互相呼應的對等關係


藝術在這種新型商業模式扮演的角色,不再像以前傳統思維那樣,有明顯的主角與配角,或者說有一個絕對的線性關係之分。就像現在的電影敘事,可能會以多主軸的方式進行,並沒有特定哪一條線是主流。同樣的,現在的空間藝術與展覽也給人這種感受 —— 旅館與藝術品之間並不只是單向的裝飾與被裝飾關係,而是互相輔佐與呼應。這種思維的轉變,提供了更多的不可預期性和驚喜,無論是去吃飯、住宿甚至是經過旅館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一些難以掌握的驚喜。

 
 

空間/硬是設計

 
 

就我自己觀察,這類合作的藝術品大多是可出售的,對於藝術家和我們來說都是有益的雙贏模式。一方面作為消費者,我們難免會厭倦同一家旅館的裝潢設計一成不變,抑或是餐廳的菜單、內裝都相同,那如果這些地方能定期更新藝術裝置,每一檔的主題內容有所變異,這種變化便會增強消費者回訪的興趣,使我們願意再次用餐和住宿。


而另一方面,這樣的經營模式也為新生代藝術家,提供了可以展示、販售他們作品,並與市場交流創作理念的機會。不僅打破了以前的思維模式,也開創一條新的道路。從藝術品的推廣到大眾的接受度,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推向無邊界的傳播形式


這種模式的價值即在於,它能夠把空間的宣傳或把藝術品的宣傳推向一個更無邊界的形式。


儘管藝術的呈現和販售,並不一定需要成為商業模式的主要部分,畢竟有時我們只是純粹為了吃飯或者去旅遊,有時並不一定能夠實際帶走藝術品。但在這種環境下的藝術呈現,無疑可以被廣泛地傳播和分享;透過這種方式,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藝術,比起以前只能在藝廊或美術館中被人們看到的模式,能夠更直接且廣泛地將藝術帶給不同的人群,開拓觸及的受眾範圍。比如一個來自瑞典的旅客因緣際會看見這個藝術品,拍下分享在自己社群,那麼他拍下的日本藝術家作品,就跨越地理區域的限制,直接觸及到地球另一端的群眾。

 
 
 
 
 
 

當然,這種商業模式對新銳藝術家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雙面的。這不僅使創作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同時由於社群的接觸面很廣,他們也須開始考慮如何經營自己的作品,如何講述故事,以及如何與不同的媒介渠道進行互動。


當代社會一個藝術家和設計師的成功與否關鍵,可能不再僅取決於藝術作品是否受到喜愛和認同;更多的可能是他們的理念是否能得到受眾認同。

 
 
 
 

所以藝術家需要在創作和經營自己的品牌之間找到平衡。除了專注於創作,他們可能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清晰地與社會溝通自己的觀點;不僅是關乎於個人性格,也包括風格形象的建立。雖然必定會更為辛苦,但同時也產生了更多別於以往的機會。期待這股新興的模式,未來在我們居住的城市,持續有更多變種的樣貌出現!

 
 

空間/ 工ㄧ設計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