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ie 專欄 #092|未來想挑戰拍攝的執行方式和空間類型

 

空間/ 覺知造所

 
 

最近我們編輯問我,拍過這麼多類型,接下來還想挑戰什麼樣的拍攝?其實不只是不同空間類型的差異,我也蠻想用單眼相機之外的影像工具,來嘗試不同種素材的表現方式。


綜觀空間類別,以前我們可能都用單眼相機,似乎還沒有全程用手機拍攝,或是以 Gopro、甚至底片相機紀錄空間的方式。不過做這件事情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過往空間攝影的方式。

 
 

空間/ 覺知造所

 
 

以往空間攝影,即是專注在把設計師完成的作品記錄下來,便於給客人和沒辦法來現場的人看。因此我們會聚焦在展示做了哪些細節和規劃,例如燈光燈具搭配、櫃體設計、軟裝設計,連同特殊的動線和收納巧思,這些都是需要被拍攝出來的內容。


通常在這些過程中會有人詢問:「要入住前去拍嗎?」、「到時 Deco 建議放哪些東西呢?」等偏制式的問答,但其實對我來說,每件個案因背後生活故事的不同,並非都得用同樣的方式拍攝。只是大家好像習慣了完工後,趁屋主還沒入住前先去佈置得漂漂亮亮,找攝影師拍攝,拍攝後發表、報獎,似乎都處於大同小異的循環裡。

 
 

空間/ 合風蒼飛設計× 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

 
 

入住後拍攝,我能理解狀況會變得複雜許多,設計師可以掌握的難度也會提高。但實際居住的生活感,甚至過一兩年後再回訪,一定也會有不同的時代演進感以及特別度。市場上並不是沒人這樣做,我們就有遇過設計師,真的是隔兩年後再回去拍這個空間,或許室內並不是那麼討喜,內部相對也會比較雜亂,不過也會因此開創另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議題。


現今產業裡有這麼多空間案和攝影師,拍攝和佈置方法都一樣的話,差異性是什麼?價值感又會是什麼?


照舊當然可能一點也沒有差。作為攝影師,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會有客戶;設計師亦然。然而如果有一天,你發覺自己有能力製造一點差異的時候,是否可以構思不同的方法去呈現。

 
 

空間/ 新澄設計

 
 

空間/ 禾邸設計

 
 

我最近拍攝了幾個很不錯的案子,其中一間是好室設計總監陳鴻文(Ivan)自己的家。從以前拍到現在,Ivan 也搬了好幾次家,每一間裡面的東西都不少,極具他個人的品味風範。由於家中孩子長大,空間不敷使用必須升級,否則可能會一團亂甚至是炸掉了的模樣,也因此,我參與了他人生中不同的階段歷程。


他們家就是一個滿好的案例,你可以從他的私宅,看見他在每個階段有每一個時代的累積和真實感。因為自己是設計師,Ivan 腦袋很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平常需要收納哪些東西,擁有多少收藏,想怎麼呈現出來,而未來實際在裡面生活後,家裡的每一個地方要怎麼用 ...... 把這些東西都考慮進去設計,因而表現出來的樣貌,就會讓人格外有感覺。(如下圖,分別為Ivan不同時期的住家)

 
 
 
 

那時我發現他的小朋友回家,背包和鞋子都不會亂丟,而是自己去掛好。他這麼說:


「其實只要把一個空間設計出來,它已經具備這樣的用途,大人教導小孩去使用,他們自然而然自己會去用了。假使原本就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吊掛包包等物品,沒地方放,小朋友當然會亂丟。」


會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在看他家的時候,可以很清楚觀察到 Ivan 的設計脈絡,已經清楚地把各種生活場景、收納機能、家人互動的事情給想透了,所以他可以自由地運作。所以在這情況下,他對於佈製品與所想呈現的感覺,亦即是很原汁原味的獨特創作,不會有跟別人相似的情況。

 
 

空間/ 好室設計

 
 

藉由這個案例,我們能回過頭反思自己,如果想做一些不一樣的完工攝影,或是想如何把一些好的紀錄記錄下來,那在設計端跟客戶溝通,還有後續拍攝端,可以怎麼做?讓成果不會好像大家拍出來的照片都很制式或者微匠氣,都是放一些固定的花器器皿和家具。


話題再拉回來,我將來會想挑戰什麼樣的拍攝?


第一件,就是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去執行;第二個則是希望可以看見很多真實被使用,而且用起來很貼合居住者生活的地方。


這類的空間場域,相信不論對我們或對其他人來說,皆將是很好的提醒與啟發。早期大部分請設計師操刀的屋主,大多不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於是都交由設計師著手,然而設計師並不是最清楚居住者生活的人,單憑直覺規劃其實很容易做出與實際情況有落差的設計。直到了現在,許多屋主更加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空間/ 元朗設計

空間/ 元朗設計

 
 

未來下一個階段,我想設計勢必可以跟居住習慣更緊密結合在一塊,我們便可以從中去看,哪些很好的案例是成功落實這件事情,也許是透過整體的硬裝規劃,也許單純藉由軟件的配置改變生活和需求,這些方法和思維都很棒,都是我滿想去拍攝紀錄的議題。

 
 

空間/ 伴境設計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