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持醫師專業性的同時,創造旅行般的五感體驗」— 覺引設計主理人陳志伊

 
 
 


近年來,台灣醫療空間吹起一波空間設計新浪潮,從冷冰冰的白色空間轉變為充滿人性關懷和溫度的環境。空間設計師透過新的設計思維和實際結合需求的操作,打破人們對醫療空間的固定印象。




自綜合類型的一般診所到牙醫、身心科診所,覺引設計主理人陳志伊(Joy)通通一手包辦,不斷地在各種類型的醫療空間中,打造屬於這個世代的療癒地景。綜覽一系列由 Joy 操刀設計的醫療空間作品,我們可以直覺感受到她試圖以溫和之勢,持續一場顛覆大眾既定印象的設計革新。

 
 

覺引設計主理人/ 陳志伊(Joy)

 
 

HC:你認為這個世代的醫療空間除了治療身體問題,還能提供哪些東西?


Joy:心靈上的五感體驗。人們從還沒進入到空間,到報到候診、看診、接受治療,離開空間,所有的感官都在進行體驗。


HC:依照這個脈絡,設計上你會特別關注哪個部分?


Joy:需求和整體體驗。所有診所設計都是從「需求」出發,舉例來說,我們會討論到包含:空間外觀,希望表現專業但不要有距離感的感受。考量到多數來看診的人會有些不適,所以候診區強調舒適度,讓身心得以放鬆下來。至於櫃檯的高度與服務效能,就會根據診所醫療人員,想要與患者有什麼樣的距離與互動性而有所調整。


「現在這些體驗已經不只是在診所空間內,就像旅行一樣,是可以被帶走的。」


各種空間體驗創造出來的感受,都是看病之外的附加價值;每件事情都會被內化,只要經歷過一次,病患就會知道原來看診可以在接收醫者專業的同時,也有這般舒適的體驗,讓人產生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被醫療」這件事。

 
 
 
 

HC:你認為醫療空間有什麼必要的元素與重點?


Joy:我們的規劃重點以空間使用者為主要考量,而最大量的使用族群就是醫療人員和跨年齡層的社會大眾 —— 空間要怎麼讓醫療人員工作動線順暢有效率,充足展現專業,病人則能安心放鬆看診,願意持續回訪,會是我們聚焦的重點所在。

 
 
 
 

「設計規劃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堅守醫師的專業性,同時減少權威與距離感。」

 
 
 
 
 
 

HC:那麼在執行上有哪些細節呢?


Joy:如前面所述,從形塑人們第一印象的門面,要用什麼材質配色、門口大小、燈光與 logo 招牌及擺放位置;進來後的接待櫃檯、等候區,除了舒服之外,是否因為常需要消毒,所以周邊選用的材料必須耐得住酒精材質,避免長久使用下來受損。還有像有些診所因為看診時間長度,需要換穿拖鞋,規劃上會需要增加一處換鞋區,連同燈光設置、桌子高度和角度等等,我們都會協助客戶仔細釐清,並且特別講求「避免視覺疲勞」,強調一種不過度裝飾的整體性。

 
 
 
 

HC:延續前題,燈光配置的部分你怎麼看?


Joy:光線必須要乾淨明亮,但又不能過白。太白的光就像大型醫院,容易感到沒有溫度,然而看診間內部的光線又必須充足,所以通常候診區和看診間的色溫選用,會是全然不同的狀況。以常安診所為例,由於醫師有時會需要做些外科外傷的縫合,白光就很重要。而且要格外注意配置位置,不能讓醫師在執行醫療行為的時候,光線照射下來會產生陰影。

 
 
 
 
 
 

HC:好的醫療環境設計,能產生何種變化?


Joy:有時專業與親切事實上會產生衝突,所以我們想藉由好的環境設計,不僅拉近醫病關係,也從各種方面的調整,愈加強化醫師的專業性感受。


就如同一個花瓶改變一個家的故事,空間改變了,來的病患更會覺得這是一個專業的地方,又有親切感,信任度便會自然而然增加。長期觀察下來,當信任感增加之後,能有效率地減少醫療糾紛。這些都是醫生業主們給我的反饋。


HC:未來診所空間在民眾生活中,可以是什麼樣的角色?


Joy:現代的大環境開始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有些提倡預防醫學的診所,便十分歡迎大眾不要有病痛才來,而是平常就能把看診當成保養,偶爾來跟醫生聊聊,或是像定期去牙醫診所洗牙、檢查,醫生能因了解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年紀和生活習慣,去設計一個適合個人日常養身的健康儲備方案,宛如鄰里的好鄰居般,照護我們身體健康。

 
 
 
 

Joy 在設計過程所涉及的思考面向,不僅站在設計者的美感角度,亦涵括了深刻同理身為「被治療者」、陪病者的情緒,以及提供專業服務的醫師和護理人員需求,還有品牌經營層面的全方位策劃。如此縝密的安排,讓醫療空間不只是「只有生病」才會前往的冰冷場域,而是晉身為無時無刻關護人們身心狀態,一處日常生活裡的溫柔存在。

 
 
 
 

Design/ 覺引設計
Text/ Chic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