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港片拳館的親切家常氛圍,帶進現代中醫場域:專訪山海空間製作所總監廖冠瑞

 
 
 


近年來,台灣醫療空間吹起一波空間設計新浪潮,從冷冰冰的白色空間轉變為充滿人性關懷和溫度的環境。空間設計師透過新的設計思維和實際結合需求的操作,打破人們對醫療空間的固定印象。




追溯古早時代,人們總按二十四節氣的時序變化調養身體,這順應天時,講究身心與天地之氣共達平衡的老智慧,已流轉千年,在任何世代仍有珍貴價值。尤其眼觀現下資訊爆炸的日常,或許更有其顯著的必要之處。


「泰昌堂」即是一間整合中醫診所與傳統藥行,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的中醫場域,目前在臺北地區分別設立了天母院、溫州院,以及以中西聯合的眼科診所泰明堂。其中承接溫州院和泰明堂兩處空間設計的山海空間製作所廖冠瑞,讓當代的中醫場域,汲取過往的常民印象再提升,將空間化作古樸溫暖,沈著佇立於街角的儒雅存在,一ㄧ發揚漢方的內斂智慧。

 
 

泰昌堂

 
 

泰明堂

 
 

看中醫像去別人家作客般舒適自在


「我以前很喜歡看一些香港武打片,印象中,片中人物在家開設的拳館,通常會簡單放上一塊匾額、一張桌子和椅子,便開始幫客人看診。回想那樣的狀態,我解讀為像是他人來作客的感覺;所以那時規劃泰昌堂溫州院,就提出類似的概念。」生命中的體驗,都能迸發為有趣的靈感。廖冠瑞因電影畫面產生靈感,遂而從住宅思維出發,一路環繞著「舒適性」的主軸目的,串連出親切友好的氛圍空間。這份純粹簡單的起念,倒也與中醫藥性單純,緩長調理來改善病兆的理論,顯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廖冠瑞提到,如果刻意去區分所謂醫療跟住家空間,反而醫療空間會有點無法打破現狀。因此在規劃過程中,他試圖尋找兩種場域之間的共存點。以溫州院為例,外觀保留古樸具濃郁台灣味的紅磚牆,牆上漫佈伴隨時日延展的青苔,替建築物披上老派的優雅;再疊合溫潤的木窗框,訪客宛如逐步踏往悠遠的時光隧道,亦像是來到某個朋友的老家。


門一開,暖意自是席上心房,身體盡情沐浴在樸質雅韻的復古氛圍中,請由溫和的漢方療法,悉心養護全身必須的精氣神。我們不論是作客,或是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態,都能安心放鬆地坐下,跟中醫師好好對談。

 
 
 
 
 
 

「傳統上來看,其實很多人對醫療空間皆抱有未知的恐懼,我們是否有辦法透過一些相較之下平易近人的空間型態,讓患者不是掛號完就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

 
 
 
 

藉由空間拋出善的循環,改善病識感問題


針對一個好的空間能帶來什麼變化?廖冠瑞分享了他對時下社會的洞察:「現今台灣社會,許多人都缺乏一個東西 一『病識感』。他們也許是不想、不喜歡或害怕看醫生,又或認為『我應該沒有生病,只是壓力太大、狀態不好』。」這幾種狀態,與空間會有一定的關聯性;當我們走進診所,全身上下的神經都會連成一線,提醒大腦以前不好的記憶。因此心理層面上,也難以如此自在和安心,甚至產生抗拒的心情。


那麼假使我們開始用不同以往型態的變化,從各個方面一點一滴改善,重新建立起新的印象,那或許有一天看病這件事,將會沒有那麼地可怕。

 
 
 
 

現在其實許多種類的診所,包含中、西醫,很多人都開始在從事這些改變,讓「看醫生」變成一種新常態,並非定要生病了才能去診所。平常沒事來走走,也可獲得一些預防醫療的知識。


久而久之,隨時間累積,未來會演進成一個良善的循環,勢必可以改善很多人沒有病識感的問題。「像那時我們剛接觸泰昌堂,他們已經會在院內舉辦一些講座活動,平時也常在社群分享節氣養生的相關議題」,這類的東西就在潛移默化間,邀請大眾接觸新知,自此來中醫診所,除了傳統的把脈針灸治療,也會是定期的日常保養和學習,帶領大家身心皆達到更健康的狀態。

 
 
 
 

HC:設計中醫診所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廖: 中醫在看診過程,需要把脈及觀察患者氣色,舌頭的狀態,所以原本會希望延續家居感,燈光的選用設計是較為柔和一點的呈現;可是中醫師實際上需要在沒有任何色溫影響且光線很亮的狀態下看診,不能因為光線誤差導致誤判(像是黃光導致客人臉色蠟黃),因此後來我們決定公共區域以柔和的自然光為主,診間內部則是使用白光的規劃。

另外由於主要受眾為年長的長輩居多,我們必須格外注意過道的尺寸,還有識別牌上的文字大小,以最符合實際運用面,同時又兼具美感的方向下去考量。這是我自己覺得很有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