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ie 專欄 #086|與其把 AI 視為競爭威脅,不如把它看作團隊分工裡的一份子

 

空間/ 円空間

 
 

最近 AI 議題廣為討論,也不乏有未來創作者是否將被取代的疑問、擔憂出現,不同的聲音和立場紛紛提出。在分享個人看法前,我想先回溯到我們小時候。


那時寫作業,手邊有的資源大多是學過的詞彙和事件,想獲取更多資料,通常得去圖書館查閱書籍。後來開始有電腦、網路搜尋之後,一些家裡有電腦的同學,他們便能相對比沒電腦的人,還要更快速掌握大量資料。這就是一種資訊取得的優勢。


伴隨時代繼續推進,網路找資源這件事已成常態。面對爆量的資訊流,我們時間體力和耐心皆有限,這時機器可以有更快更久的運算能力,還能翻譯不同語言,搜尋到的大數據資料自然也更多。未來,這件事情必定會一直存在,而且越來越進步。

 
 

空間/ 目向制作

 
 

提升個人轉化能力


所謂轉化能力,指的是要讓不同的思考觀點跟角度所提出的新東西,能被大眾接受並行之久遠,仍需要在符合現實與應用層面考量的情況下構成;而這之間的連結串接,便是「轉化」。


ChatGPT 輸出內容的執行模式,其實跟我們現下的創作邏輯多有雷同。這個時代的作品,很多都是運用不同的文化和元素共同撞擊,產生出新可能。創作者進而在各種要素的關鍵交疊點上,找到讓人有感,且符合現實社會面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轉化能力,也是讓我們(至少現階段)跟 AI 有所不同之處。

 
 

空間/ 好室設計

 
 

機器不會刻意犯錯,它會達成設定目的,精準完成要講的事情。而人類並不完美,我們會犯錯,我們有情感,我們會有共同的文化跟記憶;也正因如此,才能從中激盪與眾不同的感受 —— 這件事即是現在機器尚未能達到的境界。


當我想拍一個畫面,如果是經由 AI 拍攝,他可以拍一個完美無瑕的構圖。但要想觸動人心的話,也許還沒那麼容易。我們的優勢,就在於跟受眾是擁有同樣體驗的人在做這件事;因爲了解,所以能更加貼近感動。

 
 

空間/ 敘研設計

 
 

把 AI 視為沒有框架的工具和智囊團


任何東西對我來說,我首先會去看它的優點,思考可以怎麼向它學習,或是如何運用來幫助我的思考。與其把這項新科技視為競爭威脅,倒不如把 AI 看作團隊分工裡的一份子。


它是沒有太多框架的工具和智囊團,提供人們各式各樣的創意點子;我們的角色,則是把它的思考,轉變為執行上可以實際落實,並符合人類社會預期像是需求期待、文化、舒適度、預算、永續性的東西。這麼一來,便會是很好的磨合跟協調方式。

 
 

燈具/ 喜的燈飾

 
 

AI 已經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我想未來某天,可能也會變成生活裡的一部分。由於現在它還不夠普及,所以大家對於它的可能性感到驚艷,但其實當實際應用普及化,我們也擁有足夠熟悉度時,或許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畏懼和驚訝了。


就像我們不會擔心有了手機,它會操控自己;也不會因為買一台咖啡機,就擔心機器取代自己泡出更好喝的咖啡。它們就是生活中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需要時去利用它,完成後自己再來把關,確認內容的合理和真實性。

 
 

空間/ 上上設計

 
 

將來 AI 就是讓一些容易泛濫的東西,傳播更快速、更容易泛濫。不過它也可能因此促使我們追求更有精神價值,更好的內容製作,亦是一種促進競爭力的方式。就像機器生產的麵包大量又便宜,但市場上仍會有一群愛好者,願意購買價格更高的手作麵包,這之中的原因與價值,並未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而被完全取代。

 
 

空間/ 方瑞設計

 
 

創造自己難以取代的價值


哪天 AI 想必也可以幫忙生成平面圖。如果今天只是想進行輕裝修,簡單鋪木地板、做些收納櫃,AI 可以完成,也是幫助大家減輕不少工作。但要是客戶找了幾家設計師,有人是透過面對面的溝通,暸解需求後再轉化成平面,相較於那些直接用 AI 生成的平面圖,客戶很有可能就會發現,怎麼每個提供的圖面大同小異,只有一個特別不同。而那個別於他人的設計師,或許正是能真正為客戶量身打造,卻又完全貼近生活的首選。


所以未來我們或許能更懶惰,然而如果大家都只是依賴如此,而非提升自我價值,其實也會很容易被識破的。

 
 

空間/ 円空間

 
 
 
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但說穿了,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卻有特別的熱情。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但對於創新與體驗,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